魏則西后是陳仲偉 解析互聯網下的醫患信息平等假象
2016年 / 05月09日
先魏則西,后是陳仲偉,一位病人和一位大夫的先后離世,構成了中國醫療領域的荒誕現實。
如果,你不了解后一位,也屬正常。不同于魏則西逝世后,舉國震動,全民憤怒。陳仲偉大夫的不幸被害,開始只是在醫生群體內引發了物傷其類的悲慟。
在陳大夫去世一天之后,他的名字出現在了微博熱門話題#嚴懲暴力傷醫#中,其中對其被害的描述令人觸目驚心:5月5日,廣東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剛退休主任陳仲偉被砍30多刀,肇事者行兇后跳樓自殺。多位醫生證實,肇事者自稱25年前被陳仲偉“弄壞了牙”。5月7日,陳仲偉醫生傷重不治去世,終年60歲。
互聯網時代帶來的醫患信息平等假象
然而,即使是上了微博熱門話題,也只是有過千萬的閱讀,與“魏則西事件”數億級別的全民關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強烈的反差,引發了醫生行業的巨大反彈。“為何全民哀悼魏則西,卻冷漠對外殺醫?!”醫療系統紛紛質問。甚至有醫生憤怒宣稱:殺光了陳仲偉,每人都是魏則西!
其實,在前幾日全民為“魏則西事件”,憤怒聲討百度、莆田系醫院的時候,醫療系統內,就已經有著廣泛的不安。擔心這種情緒性的全民憤怒,會引到全體醫生群體身上。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很多網民在為魏則西“主持正義”的時候就已經憤怒詛咒:希望這個國家的醫護人員在午夜夢回的時候能聽到逝者的哭聲。這樣非理性的情緒,讓醫生們普遍擔心,“魏則西事件”將可能導致更多的人對醫鬧流露出贊成的態度,增加民眾對醫生群體的不信任。
不幸的是,這樣的擔心很快應驗。雖然,殺害陳大夫的兇手有精神病史,但很難說他沒有受到近年來醫生群體被普遍妖魔化的影響。
在醫生群體看來,這樣的妖魔化,首先因為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逼仄現實下,媒體對此沒有做建設性批判,卻呼應某種“民粹”傾向,將怒火引向了最一線的醫護人員,導致了醫鬧、甚至傷醫、殺醫不斷發生的惡果。
而“魏則西事件”則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信息平等的假象,可能也導致了醫患之間事實的信息隔閡,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
觀察魏則西留下的文字就會發現,長期治療帶來的“久病成醫”,加上借助百度搜索引擎、微信社交平臺、知乎等知識網站積累的醫療知識,他甚至可以跟醫生討論自己的治療方案。
看起來,互聯網真的是極大降低了信息溝通成本,打破了專業的邊界,連醫療這個行業似乎都要被迅速地業余化。病人借助互聯網工具,也許可以更快地實現“久病成醫”。
實際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帶來的知識大爆炸同時,也帶來了專業知識的日益細分,以及各領域的以鄰為壑。尤其,醫生這樣的要經過最長學習見習時間才有資格上崗的職業,在普通的病人面前,仍然具有巨大的信息優勢。
病人依靠網絡工具獲取的某種信息“自負”甚至可能導致了醫患之間事實上隔閡的加深。因為當病人拿著網上搜集來的信息“咄咄逼人”地跟醫生討論時,在醫患緊張環境下的醫生,會本能地選擇最保守的醫療方案,但求無過。其實,日益激烈的醫患沖突,正在大大降低醫患之間信息溝通的效果。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病榻前面沒有無神論者。當一個人真正面臨生死、身心承受巨大病痛折磨的時候,會本能地寄托于各種神秘的力量。于是,各種怪力亂神,有可能借助網絡工具,最高效地觸達病人。魏則西和家人,就是這樣上當受騙的。網絡信息的豐富、高效,在醫療領域“高效”完成了需求和服務的“錯配”。這種情況下,百度作為作為控制用戶搜索入口的平臺,如果以單純的商業緯度去匹配搜索需求,顯然會加劇這種錯配。
醫療信息公開障礙重重
百度作為商業公司,以搜索技術解決用戶問題的同時,必然要尋求商業化變現,這種變現模式與谷歌大同小異。而且,其百度作為重要的導流工具,除了對服務提供方進行資質審核,其實很難掌控具體服務的內容。因此,導致百度谷歌境遇不同的原因,只在于背后的監管環境的差別。
因此,輿論呼吁就醫療服務信息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也是彌合醫患之間信息隔閡的應有之義。但實際上,在技術上來說,相關單位對海量服務信息的監管,還要借助百度這樣的平臺,也并不會超出百度多少。
除了監管,從供給側角度考慮,立規定制,要求醫療服務機構披露更詳盡的服務信息,從源頭上改變醫療服務信息的生態質量,可能才是更好的方向。
實際上,在各個國家,醫療服務的信息披露,都是監管部門的一個重中之重。在我們國家,2010年8月1日施行的《醫療衛生服務單位信息公開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必須向社會公布的醫療服務信息。然后,由于規定比較籠統,幾年過去了,病人,尤其重癥病人需要的醫療質量、數量、滿意度等信息,卻甚少披露。
這種信息披露,其實涉及醫療服務機構與醫療服務購買者之間的復雜博弈。比如,在美國,某些病歷手術死亡率的及時公布后,可能導致醫師為了避免對自己的評價下降,而傾向于采取最保守的療法,以及不愿意接受危重病人等負面影響。在中國,尖銳的醫患矛盾下,醫療機構的信息披露可能更加顧慮重重。
可見,這樣的信息披露需要醫療監管機構有相應的強制政策、醫生責任保險制度等一體化的支持系統安排。
備受詬病的百度并非無可作為
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中國地域間醫療資源分配的巨大差距,都使得這種前置的服務信息披露顯得尤為急迫。
當然,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通過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等第三方力量,也可以思考更為巧妙的方法,進行患者教育,減少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息差,從而更積極地化解醫患沖突。
而備受詬病的百度也并非無可作為。首先,應該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對醫療等關系用戶生命健康的服務領域,做更好的需求匹配,改變以往單純以價格高低決定的醫療信息展示邏輯,增加更多的用戶體驗考量。既然百度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O2O、無人車等領域,用戶自然要求在醫療等服務搜索上有更好的體驗。
前幾天,在微博上有一項“#魏則西百度推廣事件#你對搜索推廣醫療廣告的態度?”的調查,在超過3萬接受調查的網友中,有接近六成的人選擇了“可以有,但要做好審查,負好責任。”可見,多數民意認為搜索醫療推廣不能一關了之,希望百度更好地擔負起應盡的責任。
另外,百度影利用本身的知識平臺,主動增加權威、專業醫療服務信息的供給。比如,百度百科鎖定了4萬個病種類詞條,聯合醫療主管部門和專業醫療機構,將這些詞條的編輯權力交給經過權威認證的醫療專家,由UGC過渡到PGC,顯然是個重要的方向。
陳仲偉大夫去世后,一篇《我們將如何死去,作為魏則西或是陳仲偉》的文章,以醫生的視角直觀描述了醫患之間的信息隔閡:
(魏則西死后)很多人說是某家搜索引擎和某家醫院害死了他。你很難過。你的知識告訴你說,不是的,這個病到了晚期醫生真的沒辦法的,國外的醫生都沒辦法的。可是某個號稱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網絡應用和自媒體讓你不敢說,……你擔心,在你忙得什么都不知道,為患者解決令他們面目猙獰的疼痛時,一把菜刀在你背后舉起,而你甚至不知道,舉著刀的人是什么樣子。
天堂里沒有病痛,也沒有醫鬧。有人說,也許大夫和病人終于可以更好的溝通了。但醫患信息隔閡的矛盾,顯然不應該留到另一個世界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