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一詞席卷能源圈
2015年 / 02月27日
從衣食住行到金融資本,互聯網不僅改造了傳統服務業,還不斷滲透到工業細分領域,激活傳統工業和大宗商品領域。
去年以來,“能源互聯網”一詞席卷能源圈,成為行業論壇提及的高頻詞,企業紛紛布局。傳統而穩定的能源企業,正在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改變生產方式,直面挑戰。
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下能源互聯網在2030年所能到達的極限:人們在平板電腦上手指輕劃就能把自家屋頂多余的光伏發電通過微信賣給附近準備給電動汽車停車充電的陌生人;每一個家用電器會根據能耗曲線設置最佳的開關時間并隨時遠程遙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隨時依據會議活動類型人數和實時電價進行動態調整;沙漠和大海里安裝的各種新能源發電設備可以通過程序由各國人民競拍自由交易;城市的整體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隨時依據天氣和事件變化進行需求側編排以實現最優;每件商品、每個活動、每個人都會頭頂一個碳排放狀態條并可隨時與周圍進行交易……
什么是能源互聯網
互聯網的核心本質是信息數據電子化,在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下,打破信息不對稱的格局,提升存儲和傳輸的效率,從而改變一個行業。網絡專家分析稱,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既是現代通信技術(ICT)對能源電力系統的實體連接,也是一種概念、一種思維方式,所有的企業都可以是互聯網企業,工業也不例外。
然而,什么是能源互聯網,由于還處于概念階段,業界對此仍莫衷一是。
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歐文凱總結得出,業界對“能源互聯網”概念的認知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從能源生產端到能源消費端,通過電網都連接起來,成為不同能源間互相物理連接的一張巨網”,這類認知主要來自于電力界;另一類是“對能源產業進行互聯網化,將能源賦予新的數據信息屬性,應用IPv6、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動態調配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提高整個能源產業的效率和能源使用的效率,避免巨大的能源浪費及損失”。
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里夫金是第一種“能源互聯網”的忠實擁躉,他最著名的理論之一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結合,在能源開采、配送、利用從石油世紀的集中式變為智能化分散式,將全球電網方便地進行能源共享。“當地球的一半處于黑夜時,富余的能源可以通過互聯網智能的轉移到處于白晝的另一個半球。”
分散化的信息通信技術和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融合,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他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說,中國是在共享經濟中走得最快,緣于互聯網技術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變,中國有發展能源互聯網的機會。
在不少人認為里夫金的理論是天方夜譚時,國家電網[微博]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則幾乎要將其付諸實踐,他在新書《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展望,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將由跨國跨洲骨干網架和涵蓋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國家泛在智能電網構成,連接“一極一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分布式電源接入需要。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
這是一張有形的“能源互聯網”,業界更普遍認為互聯網是一種無形網,融入能源工業生產的每個環節,包括對能源數據的采集、分析、共享和處理,由此帶來商業模式的顛覆。也就是歐文凱總結的另一類認知。
Martec邁哲華咨詢公司咨詢總監曹寅預測,互聯網和能源結合后,首先各種設備將實現端對端的連接,比如分布式能源、樓宇管理系統、電動汽車、智能家居等。其次,能源互聯網會接入巨量設備并產生天量數據,對于數據的管理和利用會更智能化,系統內的發電設施,儲能設施,企業和家庭內每一臺用能設備和電動汽車,都可以智能化。第三是服務。現在電力等部分制造業的商業模式還是基于產品的,基于設備或者硬件。未來互聯網能夠支持新的基于信息的能源互聯網應用,比如電力消費者和電力生產者之間,以及消費者和消費者,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共享,設施共享,即時合作,費用實時和跨期分攤,動態電價和計費服務等。
總的來說,能源互聯網由用能設備,包括樓宇能源管理系統、智能家居系統、工業節能系統;儲能設備,分布式儲能單元電動汽車;微電網、輸配電網、電力交易市場等組成。
行業新變量
對中國而言,改革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將是未來一段時間能源行業面臨的“新常態”。因此,在新電改、油改等行業改革的契機下,能源行業更市場化,如最新電改方案提出增量售電放開,給能源互聯網帶來更大機遇,售電公司可利用用戶用電習慣的大數據,作出更優的電力調配;加油站與電商的結合,都是相應實踐。
以電力為例,在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咨詢中心主任曾鳴看來,電力體制改革意味著未來電力系統的售電側將強化競爭機制,形成市場化的售電新機制。售電側放開將成為能源服務公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能源服務公司的業務范圍將不再僅限于降低用戶能源消耗,而應當進一步擴展到提高用戶能源利用效率、幫助電網企業平滑用戶負荷曲線等業務上來。
“電網的電在高峰貴、低谷便宜,能源公司的系統集成為電網系統負荷做了貢獻,電網批發價可以降低,通過服務優化用電曲線,價格才會便宜。”他對上證報記者說。這樣的需求側響應實踐,在德國已經有了應用。德國是最早提出工業4.0概念的國家,這一工業強國,也在智能化改造中。
德國Parce公司開發了一款名叫Parce One的智能插頭,可以追蹤連接該設備的耗電量,并根據用戶使用家電的習慣收集數據,用戶也可通過智能手機遠程控制。如主人出門一小時以后,空調、冰箱用電自動調低,儲熱裝置加滿熱水,等主人回到家后,用電高峰來臨,就可以減少電力使用。
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主席廖宇稱,隨著歐美國家電力市場的不斷放開和能源價格的攀升,IT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能源互聯網”在不少國家形成了一個新的創業生態圈:Energy’s Web/App ( 能源圈的互聯網應用)。比如在美國的opower,新西蘭的powershop和德國的Green Packet等,都是借助開放的售電端活躍市場和節能增效的大背景出現的新型互聯網創業公司。
與之類似,美國新能源上市公司EnerNoc也是電能管理公司,美國智能能源軟件和服務的最大提供商之一,其軟件和咨詢服務包括需求響應、能效、能源供給管理和溫室氣體管理。通過控制商業用戶的高用能設備,如辦公建筑物的空調系統,在負荷高峰時將其短時間停運,EnerNoc可以通過與電力公司談判取得折扣電價來減少用戶的用電支出,同時降低電力公司高成本的停電風險。
此外,EnerNoc還在開發大農場、果園和葡萄園遠程澆灌設備的節能新業務,通過智能傳感器和對水泵的控制,減少人工勞動和故障檢測。藥店、便利店、加油站等小型商業建筑打捆進行能源服務,能夠給每個店鋪節省10%的支出。
顛覆性的商業實踐
能源產業在互聯網化進程中,會涌現非常多的商業模式,有不少商業模式將是顛覆性的商業模式。
歐文凱認為,能源產業的產業鏈條非常長,從最上游的材料及設備,到一次能源生產,二次能源生產,到最終的能源消費。每個產業鏈條都要沉淀大量的投資資金,這些資金最終要依靠終端能源消費的實現來獲得投資回報。每個產業鏈條與互聯網相結合,都可以產生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包括上游的B2B行業垂直電商;B2B現貨交易平臺和期貨交易平臺;O2O商業消費模式;基于大數據的第三方工業節能商業模式;和基于資產證券化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
還有基于能源產品的服務,如售電、售氣等;基于能源的增值服務,如用能咨詢、能效產品銷售、EV充換電等;以及一攬子解決方案服務,如HEMS、工商業節能方案、小型分布式能源開發等。
事實上,能源企業從提供單一的能源產品轉變為提供綜合能源服務,已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支持下成為趨勢,如協鑫“六位一體”的能源微網模式,新奧集團的“泛能網”,都是集合了太陽能、天然氣、熱能等多種能源的綜合能源供應,比傳統能源系統效率更高。
據介紹,國內某公司利用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形成由各類“終端”+ “云平臺”的智能化系統,對工商業用戶進行能源管理。該系統已在某大型央企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和效益。經節能環保中心檢測認證,該系統有效節能30%-50%。
民營企業則更熱衷于占領能源互聯網的高地。在國內率先完整提出這一概念的是風機制造新秀遠景能源,公司CEO張雷提出能源互聯網包括智能硬件、軟件平臺和市場組成。公司戰略業務負責人孫捷在一場小型能源互聯網沙龍中介紹,能源互聯網能夠自我學習、自我進化,智能的發電、用電、儲電設備通過物聯介入能源互聯網平臺,機器之間形成自我對話,進一步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同時通過平臺整合分散的需求,形成能源交易市場。
公司能源互聯網的最新實踐是風電領域的“格林威治”云平臺和阿羅波光伏云平臺,利用第三方云平臺和大數據,幫助開發商、投資商從早期的電站選址、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到后續資產交易,進行全流程風險管控,控制整個電站全生命周期的投資風險,同時準確評估資產價值,建立系統的指標體系進行投資決策分析,形成投資管理閉環。
目前,風電的實時操作系統Wind OS平臺管理著包括全球美國最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Pattern能源、美國大西洋電力公司以及中廣核集團等在內的1300萬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資產。
昔日新能源首富彭小峰卷土重來的SPI公司定位就是新能源互聯網公司,意在構建一個能源互聯網生態系統。公司設立了7家子公司,主攻電子商務、融資租賃、能源互聯網交易平臺等。彭小峰說,“這些公司,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并且可以實現互聯網的對接。比如說,你既可以在我們電子商務平臺上采購組件,自己去做電站。也可以委托我們在線下幫你安裝整套的光伏產品。這就是能源互聯網。”
未來才剛剛開始
風乍起時,BAT等互聯網巨頭輪番登場,B2B模式、C2C、B2C模式在為爭論高下相互亮劍,這場戰役持久且沒有定論。針對誰吞并誰的問題,互聯網其他領域的實踐給出回答,如優酷(16.59, -0.06, -0.36%)、土豆視頻網站,滴滴、快的打車軟件之間,你死我活的戰爭以合并友好落幕,能源互聯網的未來或許也是融合之道。
能源企業從提供單一的能源產品轉變為提供綜合能源服務,已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支持下成為趨勢,如協鑫“六位一體”的能源微網模式,新奧集團的“泛能網”,都是集合了太陽能、天然氣、熱能等多種能源的綜合能源供應,比傳統能源系統效率更高。
廖宇在他的專欄文章中寫道,“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下能源互聯網在2030年所能到達的極限:人們會在平板電腦上手指輕劃就能把自家屋頂多余的光伏發電通過微信賣給附近準備給電動汽車停車充電的陌生人;
每一個家用電器會根據能耗曲線設置最佳的開關時間并隨時遠程遙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隨時依據會議活動類型人數和實時電價進行動態調整;
沙漠和大海里安裝的各種新能源發電設備可以通過程序由各國人民競拍投資自由交易;
城市的整體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隨時依據天氣和事件變化進行需求側編排以實現最優;
每件商品、每個活動、每個人都會頭頂一個碳排放狀態條并可隨時與周圍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