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互聯網投資:私募苦盡甘來
2015年 / 02月07日
在去年底的A股市場,你要是沒有重倉傳統的周期性股票,收益很有可能遠遠落后于市場平均水平。而對于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來說,如果去年末沒有重倉藍籌股,不僅遭遇到私募業績排名的巨大壓力,還會受到來自客戶的質疑。在投資的市場,對于私募來說,雖然說是追求絕對收益,但能讓客戶取得比別人高的收益,才能收獲客戶的掌聲與點贊,否則,真真切切的殘酷不僅讓你領會到客戶的現實,甚至會讓你對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理解與支持產生嚴重的懷疑。
私募老王征戰資本市場多年,最近3年以來,老王的投資邏輯說起來很簡單: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當下,傳統的周期性藍籌股即便估值便宜,也是便宜有便宜的道理,因為傳統企業的轉型可能只是少部分,大部分可能要么自行消亡,要么被兼并收購。唯有新興產業才代表了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真正有成長性的新興產業類股票來說,估值高一點是正常的,正因為他們代表了未來,當然要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季報和年報將不斷證明,只有新興產業類股票的業績增速才對得起一定的估值泡沫,周期性股票哪怕迎來估值 修復行情,季報和年報披露的業績增速也難以支撐一點點的估值溢價。
去年年底,A股市場掀起了一波藍籌股行情,至于這波行情的背后邏輯,現在看來有一大把的理由予以合理解釋。但在當時,不管邏輯如何,面對股價一個勁地往上漲,很多私募都掉抓頭沖進了藍籌股,但老王始終不為所動,“我明知道藍籌股后來還會繼續漲,我重倉的很多創業板股票也并非一出貨就跌停,但如果賣出創業板股票,很顯然與我的投資邏輯背道而馳,這種我看不明白的錢我寧愿不轉。如果這點誘惑都承受不了,像我們這種在資本市場混了十多年的老人就等于是白干了!”老王的話雖然有點夸張,但在去年年底,他的資產組合里大多數是創業板股票,股價跌個不停,藍籌股卻漲個不停,原本很有希望進入同類產品年度業績排名前20名的幾只私募產品,最終因為無緣藍籌股的上漲收益,最終都排名在中游。一位多年的老朋友兼客戶,受不了藍籌股的上漲,跑來老王辦公室質問,最終因為意見不同而抽走了自己的5000萬資金。
老王說,他當時不是沒動過心,也想應客戶的要求賣掉一部分能夠出得了貨的創業板股票,但想想自己十多年碰到過太多經不起誘惑的投資者遭遇失敗的案例,他最終還是聽從了內心的召喚。但所有這些決定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就是你的判斷必須是正確的,至少你自己認為是絕對正確的。老王始終就有一個樸素的觀點:周期性股票不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大盤股的上漲,主要是受滬港通這一利好的刺激,加上融資融券的杠桿效應,最終資金容量大的大盤股成為了市場的領漲龍頭。但這只是A股市場特定時期的短期效應,從長遠來看,創業板股票一定還是主流,盡管短期估值泡沫需要釋放,但只要是真正的成長股,一定能夠經得住市場的考驗。
今年以來,面對年初券商股的大幅上揚和創業板股票的繼續下跌,老王繼續面對公司同事和客戶的巨大壓力,有同事甚至遞交了辭職書,直言老王投資太刻板,不懂得靈活應變。在經過了難熬的堅守之后,老王終于等來了以互聯網股票為首的創業板股票的大幅上揚。
老王重倉創業板的主要品種就是互聯網股票,其投資邏輯也極其簡單:未來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所有的行業都會經歷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改造,一網“網”遍天下已經是我們所面臨的真實生活圖景,地球村的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人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都無所逃遁,互聯網一定會誕生出最大的投資機會。互聯網與眾多行業的交織與融合,將會產生出眾多的互聯網細分行業,比如互聯網旅游、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餐飲、互聯網醫藥,哪些行業會首先被互聯網化呢?顯然是那些市場機制發揮得最充分,政策方面最先支持的細分行業,從國內的情況來看,首先是互聯網金融,無數的P2P、小微金融企業的發展,印證了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其次是那些民營資本最先挖掘的互聯網細分行業,比如在線教育,老王的好幾個朋友都投資了互聯網教育企業。因此,就互聯網細分行業來說,老王看得最真實的,就是互聯網金融和在線教育,這兩個板塊是他買入最多的行業。
接下來,互聯網要發展,軟件和網絡安全行業也亟待跟上,軟件股和網絡安全股成為老王繼互聯網金融和在線教育之后最看好的兩大類別資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老王的互聯網股票投資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接下來,他要做的,是繼續挖掘互聯網細分行業的新藍海,在互聯網股票的投資上走得更穩、更安全。